《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古體詩,又名《別東魯諸公》。詩寫夢游名山,著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偉。雖離奇,但不做作。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于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實。一般認為,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游仙詩。籠統來說,這是一首關于夢的詩。
作者: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航海的人談起瀛洲就會說,(大海)煙波渺茫,(瀛洲)實在難以尋求。浙江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在云霧霞光中有時還能看見。天姥山高聳入云,連著天際,橫向天外。山勢高峻超過五岳,遮掩過赤城山。天臺山高一萬(一萬為正確版本,四萬經考證為誤傳)八千丈,對著天姥山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李白的名篇之一,詩寫夢游仙府名山,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于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實。 詩的開頭幾句是寫入夢的緣由。先說“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使詩開首便有一股神奇色彩。再說“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由此轉入正題。以下開始描寫天姥山的高大。詩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見那山橫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連結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過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蓋過在它附近的赤城。(“赤城”,是山名,在現在浙江天臺北,因為山上赤石羅列,遠看好像紅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著詩人又換一個角度以天臺山為著眼點,說那天姥山東南方的天臺山雖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簡直像要塌倒了。這里,詩人以比較和襯托的手法描寫天姥山高大的樣子, 從“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句開始到“失向來之煙霞”,詩人開始真正描繪夢境,這是全詩的主要部分。詩人夢見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間飛過鏡湖,又飛到剡溪。他看到:東晉詩人謝靈運投宿過的地方如今還在,那里淥水蕩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接著,李白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表明了他是如何從飛渡鏡湖到登上天姥山頂的。一路寫來,景物一步步變幻,夢境一步步開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濃,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這幾句寫得有聲有色,采用了楚辭的句法,不僅使節奏發生變化,而且使讀者聯想到楚辭的風格,更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突然間景象又起了變化,“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這里作者接連用四個四言短句節奏參差錯落,鏗鏘有力,把天門打開時的雄偉聲勢,充分地寫了出來。天門打開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神仙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許多神仙紛紛走出來,穿著彩虹做的衣裳,騎著風當作馬,老虎在奏樂,鸞鳳在拉車。夢境寫到這里,達到了最高點,詩人的幻想真像“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地任意奔馳。但是,好夢不長:“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詩在夢境的最高點忽然收住,急轉直下,由幻想轉到現實,仿佛音樂由響徹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轉入低音,使聽者心情也隨著沉靜下來。 詩人夢醒后低徊失望,因此寫下了最后一段。這一段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短短的幾句表達了李白內心的矛盾,迸發出強烈的感情。如同這場夢游一樣,世間行樂,總是樂極悲來,古來萬事,總是如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還是騎著白鹿到名山去尋仙訪道的好。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表現了李白的思想當中也有消極的一面。與李白的其他作品相比,這首詩略顯消極,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這首詩是李白畢生詩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首,因為在不同的詩篇中表達的不同感情,才共同組成了詩人思想和性格的全部,讓讀者對李白這個詩人的形象的感覺更為豐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