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公元761年)所作。詩人以極大的喜悅之情,贊美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中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繪聲繪形,是一首入化傳神,別具風韻,流傳千古的詠雨詩佳作。
作者:杜甫
發生:催發植物生長。 潛:暗暗的,悄悄的。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鄉間小路。 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 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伴隨著風在夜里悄悄飄灑,輕柔而寂然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野外的小路上空滿是烏云,漆黑一片,只有江面上的船還亮著一盞孤燈。 清晨觀賞細雨濕潤的處處春花,朵朵沉甸甸地開遍美麗的成都。
詩的開頭描寫春雨適時而降,詩人在這里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們盼雨的心情,“知時節”而來。接著點出是春雨,正因為是“當春”之雨,才顯出雨之來得可喜可貴。于是“好雨”二字脫口而出,極其感奮自然,詩人當時喜興的情態仿佛就在眼前。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兩句是全作的神來之筆,不但寫出了雨的形態,而且傳達出了雨的神態。“潛”、“細”二字,十分精確、形象,傳出了春雨悄悄而來、輕輕而動的神態。將一個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繪到入化之境。 如果說上兩句是詩人在屋內聽春雨飄灑聲之所感,那么“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兩句,則是詩人遠望雨夜景色之再現。雨聲沙沙,喜而思見。細雨綿綿,烏云籠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遠處閃耀著一點紅光,是江上漁船的燈火。不得不說,這樣的春郊夜雨的景色是迷人的,詩人之所以要細致地寫出雨夜之景,就是要以這種氣象寓托對喜雨的興致心情。 最后兩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其實是想象中的景象,因為作者在此時是看不到破曉后成都城中的景色的。詩人推想這雨今夜一半時是不會停的,經過一夜的滋潤,到明天拂曉時,雨過天晴,錦官城滿城含著雨水的百花,會更加鮮艷奪目,一片生機。從這層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見詩人對好雨的喜悅難盡心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