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四首(其三)》看起來并不算個題目,但是這四句詩卻在中國大陸上流傳甚廣。《絕句四首(其三)》是在軍閥混戰中,長期處于顛沛流離之中的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公元七六四年三月創作的。此時,由于杜甫的故人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府尹兼劍南節度使,杜甫喜出望外,攜帶家眷又回到了成都草堂。飄泊的生活又暫時安定下來了,于是,杜甫寫下了不少充滿生活情趣的短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后也不打算擬題,干脆以“絕句”為題。
作者: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青天:湛藍的天空 含:映出,嵌在。 西嶺:千秋雪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萬里船:從遠方來的船只。
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的黃鸝在歡唱, 湛藍的天空中一行白鷺悠然自飛。 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 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從遠方來的船只。
絕句一般兩句相對,但這首詩卻四句皆對,因此有人稱之為截律。詩中,“兩個”對“一行”,“ 黃鸝”對“白鷺”,“鳴”對“上”, “翠柳”對“青天”,“窗”對“門”,“含”對“泊”,“ 西嶺”對“東吳”,“千秋”對“萬里”,“雪”對“船”。這種工整的對仗,起到相互勾連作用,使不同事物之間相互映襯,從而給人留下更鮮明的感覺。 詩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描寫的是詩人在草堂中看到的草堂周圍的動態景象,黃鸝和白鷺均為能動之物,但是詩人對動物的描寫給人以愉悅恬淡,輕松而優美的感覺。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而首句還有對黃鸝“鳴”聲的描寫,讓人雖然讀到了“動”和“聲”,但是反而覺得寧靜祥和。這兩句透露了詩人暫居成都草堂的滿足。 第三句和第四局與前兩句不同,描寫的是靜景,但實則并不平靜。首先,詩人透過窗戶看到了西山雪嶺上終年不化的積雪。本篇開首處介紹過,這首詩作于是年三月,正是春暖花開之時,詩人在這里插入了對雪景的描寫,看似是分不和諧,此處很可能透露了詩人心中那一片無法被暖春慰藉傷痛。雖然詩人現居于成都草堂,遠離戰火,盡享恬適,但是戰火仍未平息,詩人顛沛流離的生活也可能不能平息。詩人對戰亂的擔憂對國家現狀的心寒就好比春風化不開的“千秋雪”,無法消除。假如分析正確,那么詩人的心情看起來在寫第三局時跌入低谷,而第四句卻又透出了一絲希望。“萬里船”來自東吳,當詩人想到這些船只行將離蜀東下,返回東吳,可能會心生一絲安慰。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只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只。如此看來,想必詩人去蜀東游的日子不會太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