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宋代蘇軾于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冬季創作的一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的作品。在詞中,作者表達了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全詞“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充滿陽剛之美。這首詞的意思和賞析如下:
江城子·密州出獵 作者: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 (qíng) 蒼。錦(jǐn)帽貂(diāo)裘(qiú),千騎(jì) 卷 (juǎn) 平岡。為(wèi)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bìn)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qiǎn)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江城子:詞牌名。密州: 今山東諸城。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時打獵的豪情壯志,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托起蒼鷹。隨從將士們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帶著上千騎的隨從疾風般席卷平坦的山岡。為了報答滿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情厚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權那樣威猛。
這首詞表面寫出獵之事,實為抒豪情之志,抒發了保衛邊疆,為國殺敵的愿望。
上闕記敘此次出獵的情況。第一句“老夫聊發少年狂”總括了自我形象所獨具的精神面貌,表達了作者的豪壯感情,又蘊涵了作者內心的矛盾、苦悶。所以這句成為全詞的總領。下面用敘述的筆法寫鷹、寫狗。“左牽黃,右擎蒼”。又寫隨從,就是“錦帽貂裘”。又寫打獵的場面與聲勢,即“千騎卷平岡”。 寫鷹、寫犬、寫隨從、寫場面聲勢,表面看來沒一句直接寫作者自己,但細心讀者自然會發現,這幾個敘述的角度無不與老夫之行為、思想“狂”有關系,它都是為了表現太守馳騁打獵時那種勃發的豪邁、歡快的情趣。所以這是一種對作者自我形象的間接表現手法。在打獵場面中,中心人物還沒出場,就拉滿弓,蓄滿箭了,中心人物一出場就水到渠成了。這樣寫的目的主要是為讓讀者引起對中心人物的注意。寫“為報傾城隨太守”,寫密州百姓傾城隨觀,是作為陪襯、鋪墊來設置的。這也是塑造太守形象的有力的一筆。上闕最后兩句,作者才在萬眾歡鬧的場面中心,推出了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親射虎,看孫郎”,言外之意,就是要看蘇軾來打獵。 這首詞通過描寫詞人打獵的壯闊場景,表達了詞人志在為國殺敵的愛國熱情和英雄氣概,充滿陽剛之美,成為歷史彌珍的名篇。
蘇軾在熙寧四年(1071)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自請外任。朝廷派他去當杭州通判,三年任滿轉任密州太守。這首詞作于熙寧八年(1075年)冬。蘇軾詞風于密州時期正式形成,這首詞即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
這首詞共用了三個典故,前兩個用了三國時東吳孫權的典故和漢文帝時魏尚的典故,這兩個典故都是用歷史人物自比。孫權射虎的典故,說明自己年富力強,壯志猶存;而赦免魏尚的典故,又說明他自己盼望朝廷能加以錄用,在反侵略的戰爭里為國立功。這兩個都是為人們所熟悉的熟典,而不是僻典,并不晦澀難懂,自然貼切,切合其事,有助于突出作者的自我形象。“西北望,射天狼。”用了屈原《九歌.東君》中的“舉長矢兮射天狼”一句,作者用此來表明自己抵御外敵入侵的決心。該典故用在此與出獵的場景相吻合,與作者此時此地的心境也相合。我們讀起來簡直看不出是在用典,用典如同口出,不露痕跡。這種符合主題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用典,決不是那種堆砌用典、賣弄學問的作者所可以比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