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結構和布局稱之為章法。詩詞寫作的章法一般稱之為“謀篇”,具體地講就是起承轉合。下面我們介紹律詩的章法。 古人論作詩的方法,對起承轉合是相當講究的,所謂起即開始、開頭;承,即是承接上句繼續表述;轉,就是轉折、遞轉,指表述內容的引申或變化;合,就是整合,要上承總合全篇。章法是有規律的,但也可以是相對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一種模式。如起承轉合,律詩里面,并不是說8句里面,兩句一組,平均分配使用,實際寫作中,總是有多有少,所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再者起承轉合有時也不是說按這個順序,一句挨著一句的寫,中間也可以略作跳躍。甚或有一種,并無起承轉合之說,只是那樣寫出來了,如老杜的兩個黃鸝鳴翠柳……,字面上是沒有起承轉合的。如說情語境的問題,實際上最終都是要情景交融的,不一定涇渭分明,也不一定就先景后情。 律詩共八句,兩句為一聯。根據各個聯的位置,一般習慣上稱為首聯(即詩的前兩句),頷聯(又叫承接聯,即第三、第四句),頸聯(又叫轉折聯,即第五、第六句),尾聯(即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對的要求外,中間兩聯要求對仗。有時由于首聯已經對仗了,頷聯可以不對,稱為偷春體。但頸聯是一定要對的。
律詩講究起承轉合。律詩如此,絕句也是一樣。起承轉合四項任務,一般分由四聯分別來完成。所以,首聯又可以叫起首聯,頷聯叫承接聯,頸聯是轉折聯,尾聯合,就是收尾。 寫一首詩,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寫作的目的,想寫什么,打算怎么樣寫,主題是什么,想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為了保證思路完整,脈絡清晰,讓讀者讀著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這順序不能亂。如果是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勢必會造成文理的混亂。你寫不明白,讀者就沒辦法讀明白。有時作者寫的東西,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可是讀者卻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問題。可見,起、承、轉、合,是很關鍵的。 所謂起,就是把想要說的事情,想一個辦法開個頭。用這個話頭,來引出下面想說的話來。 所謂承,就是承接開頭的話題,自然地按著順序往下說。 所謂轉,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說自話,全是流水帳,要制造些波瀾。表面意思是往遠了扯,但內在的聯系是緊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謂合,就是不能話題扯得過遠,要結束了,總要回過頭來,做個總結,才算完整。
尤其是中間兩聯,出句與對句之間,要盡量說不同的方面,不要內容太近或相同。內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頸聯在頷聯的基礎上要發展,要遞進,避免說同一層面上的事情。只有遞進一步,發展一步,結尾才好結出更有意義的思想或感受。
我們以寫景詩為例,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假如我們寫春游,首聯可以寫春游的目的或者是游覽的地點或者是時間、原因等等。這時候人物可以出現,也可以不直接出現,而是通過下面的描寫來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現。通過人物的眼睛,去觀察眼前的景物,用筆把眼前的景物描寫下來,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聽到的。開始交代了春游的時間、地點、目的等等,接下來交代眼前景色,讀者就可以自然地跟著作者的筆觸,就象實地春游一樣,如眼親見。這樣的承接就自然且脈絡清晰。到了轉折的時候,我們可以跳蕩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換個視角來表達,或者干脆寫由眼前景物所產生的感慨、聯想,似乎是離開了剛才的畫面,但卻和眼前的畫面有很緊密的聯系。到了結尾的時候,把這些感受通過某種辦法強調一下,直接傳遞給讀者,想辦法回到開篇游覽的內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頸聯和頷聯一定要有所區別,如果頷聯是風景,頸聯最好離風景遠一點,否則就原地踏步,不能給讀者更多的信息,浪費筆墨。如果非要繼續寫景的話,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頷聯寫遠的,頸聯寫近的。頷聯寫現在,頸聯寫過去。頷聯寫虛的,頸聯寫實的。頷聯寫遼闊的、粗獷的,頸聯寫具體的細致的。頷聯如果是面,頸聯則可以精確到點。頷聯寫實實在在的景色,頸聯寫由眼前景色產生的聯想或者心理體驗等等。總之,必須要有明顯的區別才好。 下面我們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為例,來具體說明一下: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因為題目里已經交代了地點錢塘湖,時間是春,所以下面對于時間和地點的交代就不是很重要了,而是以另一種方法出現。首聯“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就是很好的起。它承接題目說話,先交代作者游覽的地方是“孤山寺北,賈亭西”,這些都是錢塘湖的具體風景名勝,而且繼續描寫“水面初平云腳低”這樣一個很自然美好的畫面。接下來就是眼前具體的景色“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樣的思路前后是連貫的,脈絡是清晰的。下面雖然繼續以景物為重點,但是作者把景色提高了一個檔次,來寫作者對景色的細致觀察,“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就明確的告訴我們,這是初春時期的錢塘湖。而這細致的描寫里,包含了一種寧靜、恬淡的心情在里面,它和頷聯的不同是很明顯的。結尾在前面的細致入微的描寫上,進行總結,“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最愛兩字是行文的目的,寫明作者對眼前景色的喜愛。最后一句再次對景色從另一個視角進行描繪,主要以色彩烘托,以景色做結,顯得輕快明麗。
律詩的章法,當然不是這樣一種單一的形式。這首作品采取了正敘的手法。除了正敘外,還可以倒敘和插敘等等。 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倒敘手法。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就是登高之后的眼前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頷聯在眼前景的基礎上遞進描寫,增加了宏闊、悲壯、蒼涼的氣氛,已經不單單寫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簡單交代了作者登高的目的和原因以及背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最后總結,以心情來結尾。
因為題目是登高,讀者很容易明白前邊是登高以后的眼前景色,并不覺得這一上來就出現的景色是突兀的,到了頸聯才泛泛地交代登高的原因背景,這種方式是顛倒過來的,這就增加了敘述過程的波瀾,使得文章的結構跳蕩、起伏。 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可以看作是插敘的例子。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上來先發感慨,但感慨的原因尚未交代。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這里才交代原因、人物。這個交代是插進來的。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轉折的時候,卻寫眼前景色。這一聯,實際是承接首聯的感慨,補充感慨的原因的。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結尾交代寫作的目的,原來是懷古,懷的是羊公。 初學者在一開始,最容易把握的是正敘的手法。等章法熟悉了之后,可以適當地嘗試其它敘述手法。 但不管什么樣子的敘述手法,只要心中有一跟明確的線索可以貫穿起來,就是清晰的。作者的思路,一定要讓讀者能夠把握,這就是章法安排的主要目的。 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題目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有時題目里明確地安排了重要的線索,正文的章法安排是基于題目的交代而進行的,所以讀懂題目非常重要。有些初學者對題目不夠重視,隨便安個題目拉倒,這樣的作品不僅浪費了題目,也是不懂章法安排與題目的關系。 有些問題與章法有緊密的聯系,比如詩眼和警句,再比如寫作的技巧或者手法,還有題材不同章法各異等等。甚至包括律詩的對仗問題,這些應該歸結到法度的問題。限于篇幅所限只能后面再探討。 |